产品更新通告
婴儿配方奶粉与幼儿配方奶粉系列
贝拉米长期以来致力于不断自我审视——确保我们的产品是业界优良实践与专业营养建议的产物。因此, 我们非常荣幸的宣布推出全新的婴儿配方奶粉及幼儿配方奶粉,包括:有机婴儿配方奶粉1段、有机较大婴儿配方奶粉2段及有机幼儿配方奶粉3段。
与贝拉米的其它产品一样,我们的新配方奶粉按照严格的安全、质量及营养学标准精心设计,辅以系统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有机认证。 不但确保了我们的新配方奶粉带来更为完善的营养成分,口味与奶香味的稳定性亦得以提升,且同时获得ACO与NASAA两大机构有机双认证。
也许您会注意到新配方奶粉在干粉状态下看上去与旧款在诸如色度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这是因为新配方奶粉中含有更多的有机全脂奶粉。
我们的有机婴儿配方奶粉1段与有机较大婴儿配方奶粉2段的新配方添加了DHA、ARA及GOS成分。 贝拉米有机婴儿配方奶粉1段营养全面并精心配制,含有多种从宝宝出生到六月龄期间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重要营养成分。
贝拉米有机较大婴儿配方奶粉2段营养均衡并精心配制,含有宝宝从六月龄到十二月龄阶段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重要营养成分。
我们的有机幼儿配方奶粉3段的新改良配方富含DHA。为12月龄及以上的宝宝提供必需的营养补充。 这款新奶粉可替代牛奶,能补充宝宝所需的16种必需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每日推荐摄入量的20%至50%,包括:
大多数的宝宝在新老配方奶粉更替时都能够平稳过渡,但别忘了每个宝宝对更换奶粉的反应不同。 因为对我们的奶粉中新添加的营养成分,您的宝宝在刚开始可能会有某些消化方面的改变。 正常的做法是更换奶粉或其它食品时,我们推荐循序渐进,开始时从约70%的原配方奶粉加30%的新配方奶粉慢慢过渡, 这个过渡期约1-2周。如果您对宝宝有任何的持续不适症状感到担忧,请寻求专业的医疗意见。
贝拉米长期致力于采用尽可能新鲜的原料,因此,现在我们在婴儿配方奶粉及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一部 分优质澳洲当地有机液态鲜奶而不是全部使用奶粉。贝拉米的新鲜液态奶100%来自澳大利亚经过认证的有机农场。 采用本地采购的新鲜原料可减少对原料的整体处理,防止过度加工,尽可能保护我们新配方奶粉中原料的营养价值。
选择贝拉米,您可以确信经我们的专业挑选的有机认证原料,在其生长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化肥、农药及生长激素。 我们的婴儿配方奶粉及幼儿配方奶粉持续获得NASAA(澳大利亚国家可持续发展农业协会)的有机认证, 此外,我们现在还通过了ACO(澳大利亚有机)认证。
我们在新婴儿配方奶粉及幼儿配方奶粉罐上还引入了一种新产品编码技术来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 您可以在奶粉罐底部发现一个激光雕刻的蓝点特征的产品编码。该技术可以让您通过扫描蓝点中的二维码来验证产品的真伪及批次详情等更多信息。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了解更多信息,
请通过致电400 856 6068
或发送电邮至
hello@bellamysorganic.cn 联系我们的客户服务团队。
贝拉米有机菁跃EQUI-PURE™超高端3段幼儿配方奶粉,只选1%珍稀有机奶源!
突破性第1次¹将核苷酸注入有机配方中,5种核苷酸全覆盖,结合DHANuCho™神经元组合, 以及FloraGeniX™双重有机益生元组合,构筑宝宝抵御力² ,脑动力³ ⁴ ⁵以及吸收力⁶ ,帮助宝宝释放1%珍稀潜能!
*贝拉米超高端中文版奶粉系列中首次使用锁鲜高盖
所有奶粉罐均配有量匙、冲调说明和推荐食用量表。请严格遵守冲调说明。按说明准备奶瓶、奶嘴和水。除非有医生建议,否则切勿更改奶粉的冲调比例
净重:800克
1: 贝拉米婴幼儿奶粉产品中首次添加核苷酸
2: 马奕,李勇.外源核苷酸对婴幼儿的营养作用及安全性的探讨[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9,20(03):189-192
3. Singhal A , Kennedy K , Lanigan J , et al. Dietary Nucleotides and Early Growth in Formula-Fed Infa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Pediatrics, 2010, 126(4):e946-e953.
4. Birch EE, et al. Am J Clin Nutr. 2010 Apr;91(4):848-59;
5. Cheatham CL, et al. Nutrients. 2015; 7: 9079-9095.
6. Fanaro S , Marten B , Bagna R , et al. Galacto-oligosaccharides Are Bifidogenic and Safe at Weaning: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Multicenter Study[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 Nutrition, 2009, 48(1):82-88.